有一位宝妈留言说:“我最近真的好焦虑。记得‘双减’政策刚出来的时候,我还挺高兴的,孩子作业少了、负担轻了,周末也不用耗在补习班了。可谁知,新学期第一次考试,以前稳居班级前十的他,这次好几门连80分都没有。”
随后,这位妈妈又补充道:“平时,我问他最近学习怎么样,他总说‘学会了’;考完试,我问他考得怎么样,他也说‘挺好的’。可为什么成绩会退步这么多呢?”
事实上,这种情况绝非个例。
“双减”前,很多孩子凭借着父母的催促,老师的监督,机构的“加餐”,往往都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 。但同时,也隐藏了不少自身的问题。直到“双减”落地一年后,这些问题才彻底暴露出来。正如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01 双减一年,孩子们的差距更大了
前段时间刷短视频,两位家长在双减后,对孩子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一个是8岁男孩每天早起晨读,妈妈跟着提醒、督促,和他一起读书,已经坚持400多天了。
另一个是有个孩子躺床上跷二郎腿打手机游戏,家长拍下来发了短视频,配文:“感谢双减政策,不然哪有机会玩手机啊!这技术应该来说还算可以吧。”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可谓天差地别,着实令人感叹。
有些孩子在家长敦促下奋发向前,另一些孩子却沉迷手机、日渐堕落,而家长仍毫不在意,殊不知,彼此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
双减政策下,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其他年级的孩子课业压力也少了很多,有了更多空闲时间。
可与此同时,对于家长提出的要求也高了很多,如果在双减政策实行的同时,家长也一道开始“偷懒”,减掉自己的教育责任和义务,那么最后只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之间,出现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毁掉孩子的未来。
02 双减政策是对孩子和家长的共同考验
诚然,双减之后孩子的硬性任务确实减轻不少,不用每天在辅导班之间奔波游走,也不用常常写作业到深夜。
但双减减掉了负担,却并没有减掉考试的难度,如果孩子不够努力,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只会让孩子被同龄人越落越远,未来很难通过高考这个重要关卡。
今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把学霸都考哭了”词条冲上热搜,很多孩子冲出考场后,抱住父母痛哭流涕,直呼“完了!考砸了”!
对此,教育部考试院很快给出回应:“2022年高考数学试卷突出数学学科特点,强化基础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政策实施,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换句话说,之所以考试难度高,正是为了服务于双减政策的实施,将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才选出来。
如果孩子只知道被动学习,家长又心存懈怠的话,恰恰应了高考选拔的初衷,大浪淘沙之下,成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03 学习必然是个痛苦的过程
数学家丘成桐曾多次在讲座中提到:“学习过程,本来就痛苦。”
懒惰是人的天性,尤其对孩子来说,往往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轻松怎么来,光凭他们自己,很难在学习上做到自律。
因此,要想孩子能够变得优秀,家长一定要起到监督作用,只有长期、稳定地对孩子进行管教,才能为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律能力。
就像《家有儿女》中那段刘星和妈妈的对话,刘星问妈妈刘梅:“你当初为什么不逼我?”
刘梅回答:“小时候给你报艺术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反驳道:“我不愿意学,您就不让我学了?那时候我还小,我不懂事,您还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着我学呀!”
学习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过程,而在这个阶段中,父母的“逼迫”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崇尚所谓的“快乐教育”、“佛系教育”,最后只会让孩子碌碌无为,什么都学不会,也什么都做不成。
结语:双减政策实行,并不意味着家长和孩子可以彻底放下负担,选择安逸躺平。恰恰相反的是,双减之后,对父母的监督力度、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了,要想孩子取得优秀成绩,父母就一定要做好鞭策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