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18阅读
  • 0回复

教育《长恨歌》电子杂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举栗子
 

发帖
666
奖学金
51
威望
1679
申请查看图片 微信分享到朋友圈 图酷模式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腔主  发表于: 2023-07-03 , 来自: 浙江省金华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义乌十八腔,更多精彩评论请登录后查看。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关闭
通过电子杂志的形式,讲述大诗人白居易与湘灵自幼时相识却终爱而不得,肝肠寸断的历史故事。


电子杂志《长恨歌》采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使历史故事更加生动,简洁明了。


小说:
《长恨歌

第一章  年少有才 居长安易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在一座温馨的宅院内,一位浪漫悲苦的诗人降生了----他就是享誉盛唐的著名诗人白居易。
奈何命途多舛,国家战乱。白居易两岁时,在别地担任县令的祖父突然病逝,没过多久,祖母也病逝了,父亲则在徐州当官,为了躲避徐州战乱,父亲举家迁至宿州符离,离家远居。
战乱席卷,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公元782年,一个深秋的傍晚,天气突变,大雪骤降,十月飘雪。在皑皑白雪中年幼的白居易跟着大家忍者饥饿,迎着刺骨的寒风,艰难前行。天色渐暗,雪越下越大,他的双手冻得通红,祈求上苍能赐给他一碗热粥,一处可以遮风挡雨的居所……
白居易天资过人,三岁识字,五岁成诗,九岁通声韵,16岁时更是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惊艳全唐。
白居易年少成名,意气风发,正是轻狂少年郎。他策马赴京,带着这首诗遍访京城文坛大家。其中就有享誉盛名的著作郎顾况。顾况问其名,“居易”哈哈一笑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顾况接过书稿仔细端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罢不禁高声朗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拍拍白居易的肩膀大笑道“好诗好诗!你有这等风采,住在长安应是毫无问题!居易居易,居长安易啊!”
年少成名的白居易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却也在这时遇到了他一生牵挂的女子——湘灵。

第二章  暗生情愫,一生悲痛
这日,春风微醺,暖阳融融,白居易正外出踏青。就在这时不远处,一个少女缓缓走来,发簪间别着一枚紫色的凤凰钗,长长的耳坠轻盈地挂在小小的耳垂上,一身青绿将她本已白皙如玉的肌肤衬托得如同瑰丽的白雪。她在花丛中嬉戏玩耍,就是这一抹轻灵的身影闯入了白居易的内心世界。他看的入了迷,不禁慢慢走向了那个让他喜爱一生的女子----湘灵。在少女回头之际,白居易的眼神正巧与湘灵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眸相遇。湘灵受惊,想逃之夭夭,白居易慌忙挽留道:“在下白居易,今日与姑娘相遇,内心欣喜,敢问姑娘芳名。”湘灵惶恐:“您就是白居易?小女子名唤湘灵,久仰公子大名。”湘灵的一颦一笑,宛如天仙,让年少的白居易内心荡漾。两人就此一见如故。
从那之后,略通诗词音律的湘灵就常常与白居易相约在草堂旁,一个写曲,一个唱和,一个写诗,一个诵读。很快,两人便暗生情愫。
这天,湘灵依旧如约前往草堂与白居易相见,这纯粹而美好的生活给予了少年白居易创作灵感。他看着湘灵一首《邻女》脱口而出“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那段时光美好、难忘,纯粹、干净,两人心意相同,一起赏花赏月,柳岸湖边,一起吟诗作赋,唱曲弹琴,渐渐暗生情愫。
几年后,白居易二十岁刚行加冠之礼,便迫不及待地向母亲提出了娶湘灵为妻的请求。白母气愤不已,因为白居易怎么说也是官宦子弟,而湘灵只是符离城外的农家之女,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这种亲事是绝对不可行的。白母极力反对这门亲事。甚至为了分开两人,母亲以求学为名,逼迫白居易离开符离。纵使白居易对湘灵万般不舍,但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白居易不得不与湘灵分别,离开符离。
细雨蒙蒙,万念俱灰的白居易与湘灵宛如一对即将被打碎的琉璃,漂泊,破碎。他们在濉河旁见了最后一面,白居易含泪写下了《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湘灵听罢,将手中木盒赠与白居易,以了断情缘。白居易亦向湘灵承诺,只要自己考取功名,必然劝服母亲,求取湘灵为妻。
白居易虽无奈暂别湘灵,但他仍心怀希望。他天真地以为母亲是怕他沉湎于爱情而误了功名,于是他为了理想,为了湘灵,日夜苦读,背书背到口舌生疮,读书练字练到手肘,手指全是茧子……
世人都说时间是抚平伤口最好的良药。可三年过去,二十三岁的白居易依然没有忘记那个叫湘灵的姑娘,虽用心苦读,但却无心科举。身边的朋友不禁在问,你还是那个十六岁就名震京师的天才吗?你还是那个让顾大人给予厚望的少年吗?可是他不管,他的心思没办法安定下来。于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看着天空的牛郎织女星,他写下了这首《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却迟迟未收到湘灵的回应,白居易是坐立难安,食之无味。于是在那个落叶萧瑟的秋天,他又写下了这首《长相思》,“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唐贞元十六年,二十九岁的白居易终于不负众望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取了进士。无论是雁塔题名时,还是曲江游宴处,人们都可以看见他意气风发的身影。此时的白居易心系湘灵,在进士及第后就立马回到家乡,再次请求母亲成全他和湘灵的婚事,奈何母亲依旧一口拒绝。
被拒绝后的白居易仿佛被人从云端打入了谷底,不知如何面对湘灵,面对自己的情感,亦不敢忤逆生母。那晚白居易辗转反侧,不知不觉中,眼泪已经打湿了枕巾,突然一阵寒风吹来,使他觉得更加的凄凉。他趁着夜色偷偷的跑去了湘灵家,看着映在窗户上湘灵的影子。白居易是百感交集,但是他并没有出声,而是在墙上提下了一首《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消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他内心困苦,无处诉说只得以拒不结婚来无声的控诉,而湘灵也只得将这份感情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
三十岁本是而立之年,可白居易依然单身,在他的一次次努力中他真正感受到了真正的痛苦乃是“生离”,而非“死别”。他对酒当歌,与明月对酌:“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积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他痛苦却又无奈……

第三章 登科做官,体察民情
唐宪宗元和元年,三十五岁白居易第三次登科,授予周至县尉,35岁的他正式开始了宦海生涯。当官后的白居易爱子如民,经常自己下田干活,了解百姓真正生活。他为山河高呼,为百姓呐喊。写作《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写农事的繁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且即使农民已经累到没有力气,也很珍惜夏天里白昼时间多。他写农民的痛苦,写赋税的沉重,并且还深深自责“而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贞元二十年,白居易官至校书郎,举家迁至长安。一个长安一个符离,白居易深知自己与湘灵再无再无机会。那个凄凉的冬至夜,他生无可恋,万念俱灰,将自己紧紧缩在被子里,嘴角颤抖,似乎无论被子多厚,都无法温暖他那颗冰冷的心。他起身伏案写下“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冥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经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如今也已37岁了,他在母亲以死相逼的情况下,无奈娶了同僚杨汝士的妹妹为妻,但心中仍无法忘却湘灵。白居易几次跟妻子倾诉衷肠:“我心中有念,对不起发妻。而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此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妻子理解他,安慰他,说:“夫君莫忧,时间是治愈的良药。”可白居易知道,“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这一日,白居易整理文稿时,寻到了当初湘灵赠与的木匣,这木匣顿时勾起他尘封已久的回忆。那个乌云密布的黄昏,那马车飞驰后留下的印痕。他想到了那个在尘土飞扬中一路追着马车的身影,他迫不及待打开木架,一把铜镜映入眼帘。“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45岁白居易因为蒙冤被贬江州,就在途中命运让他与落难的湘灵再次相遇,原以为是命运的眷顾,不曾想彼此还未来得及顺着眼神的交汇中望过去,就已被人群给冲散了。回过头来的白居易,恨自己再一次与湘灵失之交臂,惆怅万千,提笔写下了“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白居易满城寻觅,奈何久寻未果,无奈最终失望的写下了“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既今欢乐事,放又成空。”
晚年的白居易乐天于香山的幽谷间,或许他根本没有走出那深深的情思,又或许是这一生的遗憾,让他写下了《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爱而不得,肝肠寸断, 。是隔在远远乡,是结在深深肠……
5条评分威望+5
a654349826 威望 +1 - 2023-07-03
bignew 威望 +1 - 2023-07-03
糖粿钕孜 威望 +1 - 2023-07-03
南風° 威望 +1 - 2023-07-03
草根谐民 威望 +1 - 2023-07-03
热点话题
特别声明:帖子及回帖全部内容为论坛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任何用户如认为页面上的特定内容涉及侵权,可通过页面底部侵权投诉指引向我们进行投诉。
本帖共有0条回复,请登录后查看。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