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7阅读
  • 0回复

[全网热点]“义乌洗车场案”背后:司法常识的沦陷与社会信任的裂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志伟
 

发帖
1434
奖学金
20617
威望
4272
微信分享到朋友圈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腔主  发表于: 05-29 , 来自: 浙江省金华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义乌十八腔,更多精彩评论请登录后查看。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关闭
       在中国法治语境中,“义乌洗车场案”是一则令人不寒而栗的样本。案件虽小,仅是一宗民事合伙纠纷,却因“荒唐利润率”与“强势官员背景”而广受舆论关注。它不仅刺穿了法律判决的基本逻辑,更揭示出基层司法的结构性困境,与社会信任体系的系统性溃败。
1、
法院采信“离谱评估”:
法理与常识的双重失守
        我们必须直面最显眼的事实:义乌法院在本案中采信的“洗车场净利润率73%”,不仅明显背离经济常识,甚至超越了资本市场对贵州茅台的估值逻辑。在任何一个基本理性的市场环境中,人工密集、资本回报率有限、价格弹性大的低端服务行业如洗车,利润空间极其有限。
        然而,在该案中,这一“常识”被法官轻率搁置,一纸未经对方当事人确认的《价格评估咨询报告》,就成为判决的核心依据,进而直接导致财产查封、失信惩戒等严重后果。
        此案暴露的是,法院在证据采信中明显失衡的标准:不求交叉验证、不看现实可行性、不顾财务逻辑,而是用“一纸评估”来定案。如此枉法,不止是程序瑕疵,更是对法治精神的明目张胆践踏。


2、
“前反贪局长”背后的影子:
权力余震的司法滞留
        案件当事人之一、前义乌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叶春晓的身份,虽已因“经商违规”被处理,却依然在本案中通过其父之名持续诉讼。以叶金喜为名义主体,通过“白手套”入干股,再通过熟人公司出具评估,再借法庭之手对昔日合伙人“秋后算账”——这是一种权力借尸还魂的熟稔操作。
       此种“退职不退权”的官场文化,深刻反映了地方治理中“人脉政治”与“法治权威”之间的错位冲突。司法在权力惯性的影响下沦为利益工具,不仅是对法官独立性的背叛,也进一步瓦解了社会对公权的信任。


3、
社会生态的病灶:
弱者失语与制度冷漠
       从案件另一方当事人何永忠的境况来看,一位曾在国企工作的下岗职工,既无资源、也无话语权。在面对强势诉方与司法倾斜的夹击下,他唯一能做的是不断上访、举报、申诉,但收效甚微,反而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典型剪影:强者更强,弱者愈弱。当制度无法为普通人提供最起码的程序正义时,“维权”的代价远高于“被剥夺”的成本,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公众对体制的系统性疏离。
        这一案件之所以激起舆情共鸣,正是因为它揭示的,不是单一审判问题,而是一个整体生态的病灶——制度未能为社会“最不被看见的人”提供庇护,而被看得见的“旧权力”却依旧操控资源、影响裁判。


4、
如果常识都不能保护一个人,
法律还剩下什么?
      “义乌洗车场案”不是孤例,但它代表了一个值得警醒的断点:当法院不再以常识为底线、不以程序为保障、不以正义为目标,法治就不再是制度的保护伞,而可能沦为特权的合法化工具。
而对中国法治建设而言,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是制定多少条法规,而是让司法真正站在民众一边,敢于对不合理说“不”,能在面对权力时依旧独立审慎。
       此案虽然法院决定不予再审,但公共的讨论不应结束。法治的力量源于公众对它的信仰,而这种信仰,是建立在“理性+正义+常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这三者一一被剥离,法治也将失去最后的立足点。
5条评分威望+5
菜市场机帕 威望 +1 - 05-30
龚齐 威望 +1 - 05-30
王璐璐璐璐璐 威望 +1 - 05-29
山豹约 威望 +1 - 05-29
manman97 威望 +1 - 05-29
热点话题
特别声明:帖子及回帖全部内容为论坛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任何用户如认为页面上的特定内容涉及侵权,可通过页面底部侵权投诉指引向我们进行投诉。
本帖共有0条回复,请登录后查看。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