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之下,义乌怎么样?作为中国传统的外贸基地,近日这座中国小城又登上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然而,与外界想象中不同的是,义乌很淡定,有信心。
原以为这里的商家、企业会因为关税战陷入不安惶恐,但现实中在经历最初的担忧后,义乌很快回归了常态。为什么这个有着“义乌指数”之名、被视为中国出口风向标之一的地方,似乎云淡风轻?是刻板印象,让大众观察义乌的角度失焦了,还是义乌模式本身正在迅速发生巨大的改变?
对此,观察者网联系了东吴证券消费商社行业首席分析师吴劲草,关税战之初,他就到义乌调研,了解当地企业和商家对关税政策变化的反应,也为我们带来更深入的分析。
义乌商贸城某电子产品摊位上,正在谈生意的外国老板
义乌商贸城某电子产品摊位上,正在谈生意的外国老板
【对话/观察者网 朱敏洁】
观察者网:吴老师,您好。最近您写了一篇义乌国际商贸城一线观察的文章,提供了关税战之下的一个切面,引起不少关注。对大众来说,可能有点“反直觉”的是义乌作为中国传统的外贸出口地,似乎影响并不大。经过这些天政府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义乌商贸城的情况还是如您上周所言影响不大、比较淡定吗?像您文中提到的几种类型的商店,其中有一家是专门做圣诞商品出口美国的,这类商店目前受到的关税冲击大吗,会不会面临订单流失等情况?
吴劲草:首先,义乌小商品城整体出口中的对美占比非常低,预计应该不到2%。整个义乌账面上的出口总份额中,对美出口的占比大概是14%。但这14%里面的绝大部分不在小商品城里面,主要是在义乌其他地方做跨境电商的,比如Temu、Shein、亚马逊这些平台,这些人并不在小商品城里面,他们是自己在外面做。
小商品城里面的商户基本是市场采购模式,也就是集货拼箱,通过集装箱一箱一箱直接批发出去,所以义乌小商品城里面的商户,直接对美出口的比例大概只有 2% 、甚至不到 2% 。
当然,2024年义乌市的整体出口规模已近6000亿,即便只占2%,也是百亿级别的规模;这100多亿的出口可能受关税战影响比较大,但小商品城里面仍有5000亿级别的出口规模,并没有受关税战较多冲击。
其实之前也有不少人说过,哪怕对美这2%的出口量停掉了,5000亿里面的绝大部分出口都比较正常,没有太大影响。像你提到的卖圣诞商品的商户,他们对美出口的比例,大概也就占10%-15%的量。
观察者网:您上面提到的有100多亿规模的对美出口,现在受到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大,那么像这些订单如果流失或取消,能在其他地方弥补回来吗?有没有了解到相关商户的一些想法?
吴劲草:义乌小商品城的整体规模是在增长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并不存在补回来的问题,因为它本身是保持增长态势的。
这里可以引用义乌海关的一组对照数据:2024年,义乌进出口总值达6689.3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出口5889.6亿元,同比增17.7%;进口799.7亿元,同比增22.2%。同时,义乌市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4717.6亿元,同比增长21.5%,占义乌出口总值的80.1%,对义乌的出口贡献率为94.3%;通过一般贸易进出口1550.6亿元,同比增长8.7%,这说明市场采购的出口增速比一般贸易高12.8%。
事实上,自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义乌商贸城做的很多事情或者布局,都是指向“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方向的,比如支付、数据等等。换言之,义乌这个地方自2018年以来的设计发展方向,就是按照中美脱钩风险发生以后的贸易安全枢纽来打造的。
为什么这次义乌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