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季时节温差变化大
冷热交替让脆弱的脑血管
备!受!考!验!
专家提醒:
出血性脑血管病进入高发期
近一个月,义乌市中心医院
已收治30余例脑出血患者
其中,7例为动脉瘤破裂
爆炸性头疼!止疼药无效
昏迷送医、紧急救治
“平常也会头疼,就吃了点止疼药,想着熬一熬就过去了。”50岁的汪女士(化名)几日前突然头疼,服用药物后并无缓解,疼了2日后,情况加剧,还出现了“放烟花”般的幻视,最终不省人事倒在了家中。
到达医院时,汪女士已经昏迷无意识,医护人员第一时间给予补液、控制血压、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措施。急诊影像检查提示
“脑动脉夹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外科主任朱志刚迅速作出判断,考虑
脑动脉瘤破裂。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脑血管壁鼓了一个包),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若发生破裂,即刻出现剧烈头疼、恶心呕吐、昏迷、颈强直和癫痫发作等症状,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积极救治,会严重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一旦破裂出血,手术是最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案(最常用开颅夹闭及微创介入治疗两种手术方式)。
此时距离汪大姐发病已经接近3天,动脉瘤随时会再次破裂出血,一旦再次出血,死亡率极高。经过紧急行脑血管造影,明确右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腔下出血。少一份等待,多一分救治,在和家属充分沟通后,朱志刚决定立即为汪大姐实施右侧椎动脉瘤栓塞术。
术中,手术团队使用微导丝携带栓塞微导管进入动脉瘤腔内,通过支架辅助,将弹簧圈逐个交替填塞,对动脉瘤致密栓塞。历经3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一天,汪大姐逐渐恢复清醒,停用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出院时,汪大姐意识清楚,肢体语言功能良好,饮食睡眠恢复正常。
汪大姐有高血压病史,朱志刚嘱咐她出院后要控制血压,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心情。
季节交替温差大
小心脑壳有点“昏”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或颅内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出血等。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管老化等密切相关。发病率219/10万人/年,近7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和痴呆(致残率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类型。
朱志刚表示,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从而诱发脑出血发生,另外疲劳、情绪激动、吸烟喝酒、熬夜、用力排便等也是诱发脑出血的原因之一。脑出血发病前无明显征兆,如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肢体偏瘫、意识障碍、复视、言语不清等需要警惕。
疑似脑出血怎么办? · 快速拨打120,等待救援;
· 调整卧位:保持平卧,将患者头部稍抬高15到30度,并将其头偏向右侧或左侧,避免因颅高压导致的恶心、呕吐、呕吐物堵塞气道(轻者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导致患者窒息);
· 快速冰敷:冰敷患者的颈部、枕部、头顶和前额,有利于促使脑血管收缩,快速止血,减少大脑损伤;
· 若患者神智较清醒,可让其口服降压药调整血压;若患者神志不清,不要口服药物、进食或饮水。
如何预防脑出血? ▲ 图源:腾讯医典
· 秋冬季节注意保暖,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猛然收缩;
· 高血压患者一定要规律测量血压,严格按医嘱服药,冷热交替血压波动比较大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尽量低盐、低脂肪,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不要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情。
· 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40岁以上的正常人群,建议三到五年,做一个脑血管的检查,排除脑血管、脑动脉瘤等一些风险因素。